摇滚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今天,14岁的少年像45 年前他们的祖父辈一样,聆听着滚石和谁人乐队的音乐——有时甚至是同一张唱片。
摇滚为什么是一种永不过时的音乐?的确,它给我们带来一种群体的欢乐,令我们心荡神驰,让我们放松下来。但摇滚也是并且尤其是意义的载体:它探讨的常常是重要的哲学问题。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小妖精乐队的《我的精神在哪里?》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真实是否如我所见?“我在”是否因为“我思”?
帕斯卡的《思想录》和涅槃乐队的《少年心气》传达出相似的信息:自我是可憎的。
披头士乐队的《一起来》让人联想到聚集的概念,如同发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端倪。
齐柏林飞艇乐队的《天堂之梯》带着怀疑主义的烙印,与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相呼应。
BB布鲁内斯乐队的《尼科少年之恋》提到对烟草和肉体情爱的贪恋,阐明了托马斯·阿奎纳所谓的“错 误”。
《摇滚与哲学》并不是在存在层面对摇滚的抽象思考,也不是从摇滚的诞生讲到其社会意义的摇滚社会学。不是的。必须敢于这么说:摇滚是一门艺术,而非随便什么东西。这样,对摇滚创作和作品进行思考,就是把它置于艺术哲学的焦点。
理解摇滚的超越层面,就是谈论其表现(即乐曲)的本质。摇滚像哲学一样,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那么,摇滚这个如此哲学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尼采主张听觉思维,主张用锤子来批评。我们更喜欢用“哲学的拨子”来击打摇滚的精神之弦……如果摇滚的主题常常包含哲学观点,那这些观点是什么?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其内容所包含的意义和承载的信息,能够提高听众的道德、社会或美学理解力吗?摇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社会和自然吗?摇滚有益于我们的行动吗?摇滚形式中包含的音乐技巧(流派、声音、节奏、结构)如何增强信息的表达?
诚然,摇滚并非只有一种,不能把它归为一个封闭的、界限分明的类别。流行、说唱、放克、朋克、雷鬼、民谣、灵歌,甚至香颂,这些都是源自摇滚并与之相近的音乐类型。总之,就像尼采喜欢说自己不是哲学家,摇滚也总是故意说自己不是摇滚。摇滚像哲学一样,也在二重性中发展:它是个人的,也是跨文化的;它是批判的,也是建设的力量;它是不疾不徐的空想家,也是行动的发起者;它是颠覆的手段,也是凝聚的力量。艺术总是具有这样的模糊性,必须承认那些伟大摇滚音乐的艺术地位。我们正是要关注这些音乐,发现其全部的哲学精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
▶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定是在他生命中一个奇特的时刻写下了这句话。他在寻找一个“清晰的”且“不可怀疑的”真理,对精神来说是显见的、不容置疑的。
以下是哲学史上最可怕的段落之一:
因此我假定凡是我看见的东西都是假的;我说服我自己把凡是我装满了假话的记忆提供给我的东西都当作连一个也没有存在过。我认为我什么感官都没有,物体、形状、广延、运动和地点都不过是在我心里虚构出来的东西。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认为是真实的呢?除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而外,也许再也没有别的了。可是我怎么知道除了我刚才断定为不可靠的那些东西而外,还有我们不能丝毫怀疑的什么别的东西呢?难道就没有上帝,或者什么别的力量,把这些想法给我放在心里吗?这倒并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也许我自己就能够产生这些想法。那么至少我,难道我不是什么东西吗?可是我已经否认了我有感官和身体。尽管如此,我犹豫了,因为从这方面会得出什么结论来呢?难道我就是那么非依靠身体和感官不可,没有它们就不行吗?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二个沉思”,1641年
知识和现实的基础其实并不存在。知识和现实坍塌了,石块纷纷坠落,有人想要挽留些什么,但石块依然从他们指缝间滑下。在一种讲究方法但并不那么严格的怀疑中,有一瞬间,笛卡尔应当会对自己的企图感到后悔。当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的乐声响起时,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我们孤独地活在世上。的确,当我犯错时,我在也是因为我思。是的,但能持续多久?我置身汪洋,无所适从。什么也抓不住。除了抓住我自己。不是抓住我的身体,这样我会下沉,而是抓住我唯一的意志。一切都融化了。一切都消失了。
…… 我相信世界上什么都没有, 没有天, 没有地,没有精神,也没有物体;难道我不是也相信连我也不存在吗?
我在往水里沉。
……就像我突然跌落深水,慌乱中,我的脚碰不到底,我也游不出水面。
什么都不存在。除了正在对我说这番话的我自己。我存在,因为我正在对自己说这番话。笛卡尔说:“要把地球从原来的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阿基米德只需要一个固定、稳靠的点。”我即是我自己的阿基米德支点,我即是自己的固定支撑。
据创作者布莱克·弗朗西斯说,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的灵感来源是一次潜水经历。在空气和在水中,身体的定位方式不同,同样地,精神条件(即确信和怀疑,也即我们意识的条件)不同,真理的定位方式也不同。怀疑调转头来指向怀疑者,使他确信自己是思维着的存在,这首乐曲可以构成对这个特殊哲学时刻的注解。
“你脚朝上头朝下”:可感知的显在事物和确信被推翻了,物理规律不再有意义。
“试试这一招让它转起来”:这就是头晕目眩,是思考和怀疑的漩涡;
布莱克·弗朗西斯建议我们好好体会。
“你的头会晕眩”:你的精神担心自己只不过是个反射,是受某个魔鬼操纵的思想木偶;你的精神将被怀疑完全占据,再没有空间留给其他的想法。
但是里面什么也没有
你问自己
我的精神在哪里?
我有一种精神,但是我不知道它包含什么,可能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但是,如果我思考,那是因为它一定包含着什么,可能是知识、想法或回忆。但是,这个内容仿佛在我的精神之外,我的精神被怀疑和它的离心运动掏空了,如同一个陀螺,绕着自己旋转,钻向地底,把它曾拥有的一切都甩开。必须平静下来。
“我的精神在哪里?”初看来,这样的提问是荒谬的。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前提是,精神和脑袋都必须是正常的。答案就隐含在问题里。这其实是一个应该被克服的修辞问题:我有一种精神,甚至可以说,我就是精神,但是我对这个精神一无所知。好吧……我们还是限制了损失:我们凭借着那个我们直觉地认为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即凭借着自我意识而存在。我们本可以是没有思想的影子。但是,当知识的大厦坍塌后,等待我们的是怎样一片有待重建的工地!……只需再具备拯救之心——“在水之外/ 看它游泳”,自我与自我的疏离,自己与自己一分为二。我在水面之外看着我的精神游泳:这就是内省的形象表述,是思维主体自我审视时的形象表述。
布莱克·弗朗西斯看到的不是含混的东西:先是对单数第二人称的“你”提出建议,而后是“我”的叙述,即在水中游泳的小鱼告诉“我”,“它”答应了要试着与“我”交谈。我们可以假设“它”是精神,与笛卡尔那个对自己言说的“我”具有同样普遍的意义。
我们也可以说, 不论“它” 是什么(“它” 很可能是“我”),只有当“它”存在,小鱼才能跟他说话。此外,我们还知道这些歌词对应着布莱克·弗朗西斯的潜水经历。在他潜水的过程中,小鱼们总在驱赶他,他不是动物行为专家,所以不明就里。到这时为止,自我的内涵仍然是个谜。知道它在思考,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最后一段主歌说,“你的头会晕眩/如果里面什么也没有”,而不再是第一段主歌中的“你的头会晕眩/ 但是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是在请大家给自己的精神一个根底,也就是想法,这样才有意识。必须思维。“我思故我在。”如果我存在,那么我是作为一个思维着的存在。如果我不思考,则我不存在。那么,就去思考吧。哪怕是一个没有明显意义的想法,哪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断言。我弄错了吗?我在做梦吗?不要紧,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摇滚怪客》杂志记者阿尔诺·德·沃比古尔认为,小妖精乐队通过《我的精神在哪里?》表达了一种不寻常的对生活的看法,几乎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小妖精主义”。“小妖精主义”从此可以指称那种古怪的、旨在揭示对理智而言是简单事实的音乐和文本创作。这些事实被我们用五花八门的复杂知识掩盖了,因而,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质疑。就像笛卡尔的“我思”,这首音乐的编曲也是既体现了混乱也体现了简单。
两个明确的音乐元素可以解释这种简单和混乱。第一个元素:饱和吉他的特性,连复段中的三个音简单到任何初学者都能弹,但是听起来恰到好处……接着,独奏暂时打断了这份朴实,那是为了把我们带进一种更加深层的陌生感。很奇怪,吉他的声部相对于主唱的声音来说并没有退居次要位置,而是音量水平相当;另外,吉他不是在间奏时,而是在歌词进行中介入的。吉他的出场已令人吃惊,像被同样不和谐的爆裂鼓声推落水中,并明显增强。吉他以让人震惊的方式达到最大功率。而那伟大的哲学语句既不比这更长, 也不比这更复杂:“我思故我在。”
第二个元素,远处传来的贝斯手金·迪尔缥缈的呼喊声,乐曲由他开始,他从头至尾一直重复着两个同样的音符。在一首歌中,和声通常是在音乐的副歌部分进入;而在这里,唯一的和声音轨拉开了歌曲的序幕,这是对习惯的又一次挑战,造成令人不安的效果。
如同阵阵迅猛的海浪往来萦绕,吉他和和声似乎很快形成了一个声音环境,布莱克·弗朗西斯的歌声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形成了一片水域,精神沉入其中。精神就是那个尖厉、嘶哑的人声,由吉他弹出的连复段和不间断的呼喊声所承载,在节奏吉他和贝斯的平衡下,被鼓声推来搡去。旋律起伏,音色加强,如同在与潮水对抗: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世界中既充满渴望又疑虑重重地前行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方式。不论是笛卡尔的怀疑,还是布莱克·弗朗西斯的海底,都需要与最后的堤岸告别,走向未知的大海。在思想中,如同在水里,自我失去了依托,却逐渐被感觉到。必须放弃最后那个舒适的依靠,放弃我们可以抓住的一切。检验笛卡尔的怀疑就像从“迪安蓝洞”边缘纵身一跃。必须给自己施加一个完全下潜的焦虑,以找到可以借之上升的唯一依托,唯一真正的思维:我。
如果我确信我不在,或者仅仅是我想到了什么东西,则我一定存在。
自我是思维,是意识。自我的意识。但是,现在,尽管意识被拯救了,可它还是形式化的、空洞的、无色无味的。可以说,它在水中是干瘪的。它继续螺旋式下沉,只看到它自己,在寻找自己的准则。
◀
海德格尔与技术批判
米基3D乐队,《呼吸》
▶
海德格尔揭示了现代技术的本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米基3D 乐队的《呼吸》将这种危害作用彻底展现出来。促逼破坏并毁灭了自然,意味着自然需要被修复,这样一来,我们留下的这个自然,在我们的后代看来就是控制论的。短片中那个代表着人类后代的小女孩收到的就是这样的礼物。自然只是游乐场里的一个人工合成的生态作品。啊……技术进步!人工的魅力。虚拟所具有的魔力让我们忘记了影像并非真实。“你记得”是回忆的精神分裂,是精心策划的游戏。
这些就是新的实用主义诡辩、新的信仰、新的毒品,它们就是要将虚构伪装成真实。
在这首歌中,副歌部分的“你必须呼吸”是对基础生理功能的召唤,这个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是自发进行的,但现在却需要人为地引发,如同停跳的心脏需要电击的刺激。
你必须呼吸,这话说来简单
你不会笑死,这话说来不简单
你必须呼吸,明天一切将变得更坏
这首歌的开头是呼吸声,像是垂死之人的呼吸声或者医疗辅助下的人工呼吸声,或者是在防护面罩中的呼吸声。接下来,米基单调、低沉、充满失望情绪的声音进入。旋律介于民谣流行和说唱之间,原声吉他和搓盘混合在一起,如同两代人的相遇,这也是这首歌的构成原则。
在这首曲子中,米基3D 乐队呈现出三个主题:起源、前景、道德。歌词是唱给一个孩子听的,如同一种“恐惧启发学”,就世界的状况给他以警示。要是没有教育,成年人如何把自己都不遵守的道德准则教给别人呢?然而,在最后几句副歌中,一个孩子的声音加入进来,与成年人的声音合在一起,表示孩子已经明白了这惨痛的教训。
生态灾难之前的历史如下:
起初什么也没有起初一切都好
那时自然在发展而没有马路
“起初……”这样的表述流露出明显的对《圣经》的仿拟。
人刚一落地,便因傲慢和对强权的追求而犯了罪:
后来人类穿着厚重的鞋来了
靠拳打脚踢获取尊重
一切事物都被掌控
这几句歌词很可能都化用了笛卡尔“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一说。由人来决定那个唯一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就是人的方向。
要造成无所不在的不平衡并不难,“三下两下”:
几周的钻探就可以挖尽一片需要千万年形成的石油层。最不易接近、环境最恶劣的天然岛屿也被染指。相信能够回归原初自然,是一个哲学空想:“我们不是明天才开倒车”。然而,自然最后的痕迹不久之前还在,成年人是其历史见证:
你给他们讲讲那时候你可以
躺在草地上吃水果
林中百兽栖居
初春鸟儿归来
这是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段落中,打击乐停止了风镐一般机械的敲打声,“初春鸟儿归来”一句变得异常富于表现力,歌声中带着些许嘲讽。
在这场灾祸下还有没有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可以预测出所有的基因转变:人会变成库克罗普斯(“你的子孙们只有一只眼/ 长在额头正中”),颠倒了正常与不正常(“你为什么有两只眼你被当成傻子”),很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吃的是树叶”),如同回到没有人类出现时的初始状态,即深生态学的理想憧憬(“起初什么也没有起初一切都好”)。前途暗淡,现状凄凉。
孩子,这就是人类的历史
不美好,我也不知道结局
你没有生在蜜罐里而是生于一个坑洞
人们每天把它填满像在填一个粪坑
最后,从这些观察和预测中得出什么道理呢?谁应当对此负责?如在任何人类灾难中一样,因为是共同的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推诿塞责、归咎于人:“不是我的错,是古人的错”。古人不再是古人,或者说不再是智者,今天的成年人就是明日的罪人:“再没有人给你洗手了”。摆在孩子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这份千疮百孔的遗产:“他们会告诉你你怎么会放任不管任由妄为”。与其说是可持续发展,不如说是放任不管,成为自己新欲望的“奴隶”,消耗一切社会供给的“凶犯”,“没有能力” 采取行动, 因为共谋而有罪, 一个新生的“悲惨世界”……
短片以动画的形式重建了一个人工合成的自然:人用技术毁掉了自然,而后沾沾自喜地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探索那已经被毁掉的自然。技术不是自足的现实,因为它本身也是被生产出来的。短片中主题公园里的这个让我们暂时忘却惨痛现实的人造自然,这难道不是在以一种可怜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辜的后人:是我的错 ?让我们一起祈祷太阳不要变绿,让我们还小女孩一个真正的自然之梦,有绿草、鹿和蝴蝶……
◀
梅洛-庞蒂:我的身体与有机主体性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舒适的麻木》
▶
在艾伦· 帕克(Alan Parker) 导演的电影《迷墙》 (The Wall)中,主人公平克(Pink)是一个狂妄自大的摇滚明星,由鲍勃·吉尔道夫(Bob Geldof)饰演。在演出即将开始前,平克被发现处于昏迷状态。有人摇晃平克想把他叫醒:“里面有人吗?”约翰尼大约也希望有人这样问他。
《舒适的麻木》这首歌构成了《迷墙》的一个关键段落,在平克之后的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平克的生活是这样的:父亲死于战争,他被人遗弃并充满被遗弃感,避世隐居与母亲强烈的情感占有欲之间的矛盾,内心的痛苦和平庸感,退缩和建造保护墙、情感盔甲,精神分裂症的愈演愈烈,复仇的欲望,毒品和性的深渊,加上作为摇滚明星的成功,使得摇滚明星转变为权威的政治传教士。在这首歌曲中,精神分裂症和昏睡都是从主体的角度,通过内聚焦来表现的。我们面对他的幻觉,在他的墙里,就像在他的身体里。从外面看是墙,从里面看就不再是墙了。《迷墙》展现了别人要隐藏起来不让我们看的东西……
《舒适的麻木》的线性结构如下:
黑色部分A/ 白色部分B/独奏/ 黑色部分A′/ 白色部分B′/ 独奏。大卫·吉尔摩(David Gilmour)将这首曲子的各个部分命名为“黑色”和“白色”。
A部分由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演唱,他表现的是医生对病人从医学角度解释病情。医生对平克说话,展现的是外在于身体的视角。B部分由大卫·吉尔摩演唱,他是从昏睡者的角度演唱的,与平克的身体、视觉和思想一致。
因此,我们时而在墙外,时而在墙内。虽然医生对病人的情况一无所知,病人的昏睡对他来说只是不明病理的一个症状,但是,病人知道导致该情况的确切原因,他讲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事件,一种由老鼠引起的传染病。仿佛创伤复发一般,平克又一次进入昏睡状态,而其他更直接的原因又助长了这种昏睡状态。
根据这首歌的创作者沃特斯的说法,把昏睡用音乐表现出来这一想法,是自己从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灵感:那时他患了肝炎,还未确诊,在音乐会即将开演前,他服用了镇静剂,在药力作用下进入了昏睡状态。在罗杰·沃特斯和大卫·吉尔摩相反的意愿作用下,这首歌曲既冷静又摇滚,既柔软又强硬,既轻盈又沉重。它反映了昏睡状态中的矛盾,既舒适又麻木。
A部分——比较短,主要利用滑棒制造出清晰的吉他滑音, 表示快速陷入昏睡状态。医生用冷静的声音试图叫醒平克, 但没有成功, 医生要给他做诊断, 问他:“家里有人吗?”“能告诉我哪里疼吗?”“放松”“我首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只是基本事实”。医生先柔后刚,在问完这些问题后,给他打了一针:“好吧/ 只要打一针就好。”平克唯一的反应是:一声蒙克式的嚎叫。这声嚎叫是由突然醒来而引发的,平克的嘴大张着,艾伦·帕克的电影正是以这个画面做了海报,大张着的嘴占据了半张脸的面积。但医学是为商业服务的:
你能站起来吗?
我相信这很管用,很好
可以维持你演完节目
来吧,该走了
“你好”“放松”和“好吧”以回声的方式重复,然后是吉他的延迟效果,给人一种滑翔的感觉。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医生给平克做检查,整个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在他身边忙乱,但都是徒劳:他就像一个软绵绵的洋娃娃。
B部分——角度发生变化,转向身体自身,角度的变化以和弦和音调的变化为标志。音乐越来越强:吉他弹奏出挂留和弦,与合成器的旋律混合起来,像起伏的波浪一样将我们轻轻摇晃。这个部分在歌词上可以划分为三段。
首先,平克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医生描述说:“远处船上的烟/ 你从浪里走来/你嘴唇翕动但我听不到你说什么”。平克本身就像在大海里,他的身体就像一只醉舟。他感觉很好,在他看来,是医生对现实的感知发生了扭曲:“没有痛苦,你远去”。平克在昏睡中想起了那个引发他创伤的事件,被死鼠携带的病毒感染,引发高烧和谵妄:“小时候我发烧/ 感觉我的手就像两个气球”。影片展现了孩提时代的平克,他把一只垂死的老鼠放进自己的毛衣里,等它死后,平克把毛衣穿上身。今天,他的身体在创伤中回忆起过去的感觉:“现在我又有了这种感觉”。
梅洛-庞蒂所说的“身体的统一性”证明了这种感觉,体现出一种共时性(在昏睡时刻的统一性中身体自身的印象维度)以及历时性(生命事件、儿童疾病和成人疾病之间的联系)。
此外,平克的内心话语强调了身体自身的感觉具有不可交流性:“我无法解释你为什么不理解”。如果主体的感觉对他来说是不透明的,那么对外部观察者来说更是如此。这句话重复了解释(理性的)和理解(情感的)之间的概念分歧。我无法逐项分析我的感觉。内在的感觉是不可分割的,身体的运动也是不可分割的。
梅洛-庞蒂认为,我的臀部、躯干、肩膀和手臂上的肌肉,一个抓握动作就能抓起响着的电话,这是非常自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如何把我的身体肌肉收缩进行逐步分解的思考。即使我能向别人解释我身体的内在生活,他也无法理解,也就是说,他无法理解我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得的内在身体感觉对我的意义。“我不是这样的”:你以为客观地看到的我根本不是我。我对自己身体似有似无的意识,你理解不了。你认为我病了,但我很好:“我舒适地麻木”。让我待在云端。然而,虽然第一个B 部分展现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联系,但在对该部分的重复中,却展现了两个年龄段之间的断裂:
小时候
我不经意间
匆匆瞥见
当我转身去看但它已不见
现在不能用手指去碰它
孩子已长大
梦已远离
一次错失、一次跳跃。一个必须填满的空隙,就像墙砖之间的空隙一样。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缺失的可能会拯救我们。也许是个像父亲的人?因此,在昏睡中,你会有一种得到补偿的感觉,一种甜美的遗忘,遗忘了自己和世界。但这些感觉是由创伤和精神分裂症引起的。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摇滚明星向狂暴的独裁者的转变:身体里满是蠕动的幼虫,一只蛹把平克包裹起来,平克把它撕下来就像撕下自己的皮肤。为了克服昏睡状态和儿时的创伤,一个新的全能的自我诞生了,暴君已做好准备,发丝光洁,衣着无可挑剔。他坐上车,驶向他的崇拜者,座椅中的他不再萎靡不振,而是坐姿笔挺、神态坚决。
几段吉他独奏相当于副歌。它们就是那无法表达的、不可能的话语,是原初的感觉,是精神错乱的自我的那种不可交流性。如果说,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不表达任何东西”,那是因为音乐是另一种语言,旨在表达我们的情感,不是用它们的意义来表达,而是用它们纯粹的形式强度来表达。这就是某些电吉他独奏的全部作用。《舒适的麻木》中第二段独奏比第一段更长、更有力,并且难以言喻,也许让我们瞥见了他人的有机主体性、他大脑所受的折磨、创伤的影响、内心遭受的沉重打击、剧烈的痛苦。整首作品在吉尔摩吉他演奏的淡出效果中结束,如同一个问号。西德·巴勒特舒适而麻木地在某个地方睡着了……
《摇滚与哲学》
[法]弗朗西斯·梅蒂维尔 著
赵英晖 译
方尚芩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内容简介
摇滚与哲学是相通的吗?当然!摇滚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作为永不过时的音乐形式,它探讨着同样永恒的哲学问题。《摇滚与哲学》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从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清晰回应,到鲍比·麦克费林《别担心,开心点》对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当代演绎,法国作家弗朗西斯·梅蒂维尔通过剖析35首摇滚佳作的歌词和结构,深入浅出地揭示出关于认识论、文化、艺术、政治、道德的哲学命题,引领我们走进摇滚舞台背后那广阔深邃的哲学世界。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梅蒂维尔(Francis Métivier),哲学博士,法国中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和行为理论。
译者简介
赵英晖,文学博士,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曾获第二届“依视路”杯全国法语文学翻译竞赛一等奖,完成译著、译文百余万字,包括笛卡尔、罗曼·罗兰、克里斯蒂娃、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于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
◀
名家推荐
▶
在音乐当中,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最高愉悦,这种愉悦无可名状。伟大的哲学作品和伟大的音乐作品,给我们的心灵以充溢和伟大。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摇滚乐是活的音乐,摇滚乐中的哲学是活的哲学。《摇滚与哲学》别开生面,将著名摇滚歌曲与著名哲学思辨对应起来,让我们对摇滚乐和哲学的理解一时都活色生香起来。如同对舞,在情感交流中互进,我们对艺术和人生的双重理解由此进入到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全新的水平。
——李皖(知名乐评人)
目 录
第一部分 主体
意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003
——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
帕斯卡:“自我是可憎的” 013
——涅槃乐队,《少年心气》
知觉
从柏拉图的洞穴到理念的世界022
——谁人乐队,《我们不会接受》
无意识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是通往潜意识的大道” 033
——艾薇儿·拉维尼,《爱丽丝》
拉康:俄狄浦斯与大他者043
——大门乐队,《结局》
他者
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殊死搏斗055
——埃米纳姆VS 医生爸爸,《决战》
欲望
与伊壁鸠鲁一起控制欲望065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我如火中烧》
柏拉图的半边人与阴阳人神话074
——U2 乐队,《一》
存在与时间
克尔凯郭尔:反讽与存在的诸阶段085
——艾拉妮丝·莫莉塞特,《反讽》
第二部分 文化
语言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的,必须沉默” 097
——海盗之心乐队,《弗朗西斯》
艺术
德勒兹与摇滚艺术106
——琼·杰特与黑心乐队,《我爱摇滚》
亚里士多德与作为“净化”的摇滚118
——玛丽莲·曼森,《摇滚死了》
劳动与技术
马克思:“人对人的剥削” 129
——阿克谢尔·鲍尔,《货船》
海德格尔与技术批判139
——米基3D 乐队,《呼吸》
宗教
莱布尼茨论信仰和善恶149
——滚石乐队,《同情魔鬼》
尼采与彻底无神论:“上帝死了” 159
——尼娜·哈根,《在墓地》
历史
康德论历史的终结169
——蝎子乐队,《变革之风》
第三部分 理性与现实
证明与解释
休谟与经验论181
——海滩男孩,《美好的共振》
德里达与后现代解构主义191
——老鹰乐队,《加州旅馆》
生命
克洛德·贝尔纳论生命、疾病与死亡202
——伊基·波普,《生之渴望》
物质与精神
柏格森:大脑与精神211
——舞韵乐队,《性犯罪》
梅洛—庞蒂:我的身体与有机主体性223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舒适的麻木》
真理
皮浪与怀疑主义234
——齐柏林飞艇乐队,《天堂之梯》
萨特论谎言与自欺245
——阿兰·巴雄,《夜里我撒谎》
第四部分 政治
社会与交换
叔本华的豪猪与社交257
——电话乐队,《对讲机》
卢梭与社会契约266
——披头士乐队,《一起来》
正义与权利
洛克:抵抗的权利、公民不服从277
——尼尔·杨,《俄亥俄》
马基雅维利与权力286
——黑色欲望乐队,《匆忙的人》
国家
施蒂纳:无政府主义与政治虚无主义297
——性手枪乐队,《天佑女王》
霍布斯:战争与利维坦307
——鲍勃·迪伦,《战争大师》
第五部分 道德
自由
与斯宾诺莎一起感受自由319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监狱摇滚》
巴什拉与想象的自由329
—— 帕蒂·史密斯,《大地:马/ 千舞之地/大海(的)》
责任
托马斯·阿奎纳:服从的责任与犯禁342
——BB 布鲁内斯乐队,《尼科少年之恋》
尼采与有罪的道德355
——电台司令乐队,《爬行》
幸福
斯多葛主义者的冷漠364
——鲍比·麦克费林,《别担心,开心点》
音乐词汇表373
原标题:《在“乐队的夏天”,来一场摇滚与哲学的盛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