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石人大  | 领导之窗  | 立法工作  | 监督纵横  | 议决工作  | 代表工作  | 委员会之窗  | 县(市)区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监督纵横
人大聚焦城市转型

  东楚网消息(黄石日报)记者 殷婷

  资源枯竭后的转型探索

  黄石因石而得名,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可以这样说,黄石城市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源开发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黄石的产业基础,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分管过黄石工业经济多年的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兴龙指出,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采,不仅资源日益衰减、枯竭,而且因之形成的产业模式也带来严重的发展路径依赖。“曾引以为豪的资源禀赋和资源型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正处于窘迫的境地,城市经济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吴兴龙对此无不担忧。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显清坦言,如今,由于矿竭城衰,矿产资源优势弱化,黄石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减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詹先祥还介绍,部分曾辉煌一时的矿山甚至陷入无矿可采、矿竭而衰的局面。近年来,先后有有色新冶铜矿等22座矿山闭坑。目前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低于30%的危机矿山达14座;一些依托本地矿产资源的加工产业所需的基础资源出现严重的供应不足,有色公司10座矿山仅剩下4座,矿石品位下降,有色公司自产铜矿石只能满足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大部分缺口靠外购填补。与此同时,随着资源的衰竭,大量采掘工人失业待岗,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和社保压力。不能回避的还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任务艰巨的恢复治理工作。
  对于资源枯竭的恐慌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黄石就曾有过资源枯竭后的危机感,因而掀起一阵转型浪潮。1994年9月1日,黄石制定出实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决策,提出将黄石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工贸大城市。1998年12月9日,在中共黄石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会议明确继续探索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二次创业新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约化、三产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2007年10月15日,“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这14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府报告中,几十个深陷枯竭困境的城市开始尝试转型。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再次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黄石榜上有名。 
  包括黄石在内的越来越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意识到转型迫在眉睫,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数十个大小城市的命运,更关涉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资源战略、经济前景。事实上,转型本身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既无范本又无先例。可以说,每个城市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资源困境及转型难题。

  历史性机遇成转型助推力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天然气,于是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其它工业。10年后,当天然气开采接近尾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降低、失业人口陡增的局面。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的后遗症,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无法回避城市转型的问题。许多资源型城市,都体验过“荷兰病”,黄石也不例外,巨大的地下财富成就了黄石的光荣和梦想,也留下了城市境内河山的千疮百孔。
  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尽管有巨大的财力支持,但转型也进行了几十年。“从国内外转型实践看,要减少转型成本、缩短转型时间,转得快、转得好,前提是要看准机遇,因时而动,把握时机,乘势而上。目前,我市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正面临良好战略机遇。”吴兴龙在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兴龙认为,列为资源枯竭城市为转型带来了诸多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同时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使转型有充足的项目来源。当前,金融危机虽然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困难,但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相对较好,且国内市场需求巨大,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同时,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能源、原材料供应趋紧,资源、人口、环境压力日趋加大,一些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周边地区转移,“腾笼换鸟”已是必然趋势。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黄石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仅如此,黄石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建设,城市骨架基本拉开,对外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下一步将围绕建设区域性大城市,着眼于构筑大交通网络,在完善长江航道、武九铁路、沪蓉高速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基础上,完成大广高速、杭瑞高速黄石段建设,实施武汉至黄石城际轨道、棋盘洲港区1、2号码头、外贸集装箱码头等重点交通项目,启动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咸宁至黄石高速公路等一批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众多项目的建设将进一完善我市公、铁、水路相互配套、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广泛利用各方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园一带”建设进展顺利,不仅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条件,也为传统资源型“出城进园”、升级改造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内生动力的优势上看,历届市委、市政府历年积极开展了城市转型探索。在产业转型方向上,先后出台了黄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六大主导产业延伸规划、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和工作方案,使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了规划指导。“尤其是着眼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新的发展战略,为城市进一步转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城市转型面临的机遇,吴兴龙这样评价: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需要我们有果断无畏的勇气和历史抉择精神,勇敢迎接挑战,积极拼搏进取,努力把机遇转化成前进动力和发展实效。

  产业转型带动城市功能转型

  什么样的方向和方法适合黄石的转型路径?通过调研探讨,市人大专题调研组得出的结论是——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根本,推进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产业转型是纲,只有抓住了产业转型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整体带动体制机制、城市功能等各方面全面转型。
  如何以产业转型推进城市全面转型?市政府研究室主任余常晏说:“市委提出的‘三大战略’,既为我市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我市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和根本途径。”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徐海燕进一步解释说,大产业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大园区是经济转型的载体和主战场,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城市功能。“三大战略”的目的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率先在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这也是黄石城市转型要达到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黄石的城市转型就不能算完成。在以经济转型为根本的前提下,全面带动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必须着力发展几个大产业、带动一批大企业。按照拉长产业链条和配套发展相关产业的思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加速转型。”市委书记王建鸣一语道出黄石发展大产业的内核所在,“要把着眼点放在延长产业链、追求资源的附加值上。要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型,增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 
  市长杨晓波在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会上也明确提出,我市经济转型的总思路,要抓好三大着力点:科学有序开采资源,做精做优资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大力开发替代产业,着力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8大主导产业集群,进一步确立我市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
  “推动黄石城市转型,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黄石人的重大使命。要从黄石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大战略’统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全局,紧紧抓住产业转型这个根本,以产业率先转型带动城市全面转型,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人大调研组提出,在产业理念的更新、产业能力的增强、产业层次的提高、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结构的特色凸显等方面要集中发力。
  “城市转型,基础是城市功能的转换。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短期效果上,而要按照‘打基础、利长远’的理念,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加快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尽快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功能和强化民生保障工程建设,使黄石朝着功能完备、生态宜居、人们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区域性大城市的目标迈进。”对此,吴兴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时间:2009年06月03日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黄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版权所有]  鄂ICP备12003342号
推荐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09-2016 http://www.hzsu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